那么,这两块残留的三角形石块,到底是做什么用的?为何树根会环绕墓地伸展并形成“龙”状的凸起呢?实际上,今天我们看到的朱舜水墓地遭到了一定的破坏,已不完全是它过去的模样。在水户德川博物馆中,收藏有两副关于瑞龙山墓地的古画,一副作于弘化二年(1845),另一幅作于明治时代(1868—1912),两幅画中都描绘了当时朱舜水墓地的样子。
三朱舜水墓的“碑帽”与“封堆”
如果说朱舜水的墓地是依“明朝式成坟”,那么通过对比我们又不难发现,在明朝的墓式中几乎未见朱舜水墓地中的梯形碑帽与圆锥形封堆。 这种不同寻常的“碑帽”与“封堆”形制,是否与朱舜水的身份有关呢?
在朱舜水的生命与身份认同中,“大明衣冠”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,“明室衣冠,如终如一”。Zl在他所做的《避地日本感赋》中就有“汉土西看白日昏,伤心胡虏据中原;衣冠虽有先朝制,东海幡然认故国”8I的感怀。当德川光圆将朱舜水迎至水户讲学并欲为其建新居时,朱舜水也以“藉上公眷顾,孤踪海外,得养志守节,而保明室衣冠,感莫大焉”19力辞不就。后来,他的孙子蒙特许赴日本,他更明确要求“另作明朝衣服,不须华美,其(清国)头帽衣裳,一件不许携入江户”。[10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