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举上的弊端,一代人的时间内可能不会体现,而经年累月如此,毫无疑问导致平民中的精英分子不得进身,只好参加夺取天下的运动。以湘军头领彭玉麟为例,十六岁随父回籍。父亲死后,其族人掠夺田产,彭玉麟于是避居衡州府,就学于石鼓书院。据说他书法极好,但不能写正楷,不能写自己的名字,所以七试不中,不得不到衡州协标营担任司书(低级文书职员),以此糊口。后来,衡州知府高人鉴去协标营做客,看到他的文章很是欣赏,就让他到官署读书,补了生员名额。
也就是说,如果不是遇到有识人之能的衡州知府,恐怕彭玉麟就只能继续复读下去了。
美国传教士史密斯(A.H.Smith)等人的观察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清代晚期的社会。
1889年,《邸报》公布了几个省份中老年考生的情况。福建总督说,该省秋试中有九位考生年过八十岁,两位年过九十岁。他们都通过了规定的考试,“文章结构严谨,书法俊秀。”河南总督报告说,考生中有十三位超过八十岁,一位超过九十岁。安徽总督报告说,有三十五位考生八十岁开外,十三位九十岁以上。